蓄势待发!香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
作者丨朱丽娜
贸易与物流行业是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之首,该行业GDP占比约20%,然而香港人口老化等却为物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香港物流机械人研发中心主任刘云辉是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国际著名学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机器人王国”日本求学,之后便踏上了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之路。
刘云辉带领的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团队赋予机器人“视觉”,应用于搬运叉车上。无人叉车是最早应用于物流机器人领域最受关注的品类之一。2016年,刘云辉带领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团队创业,成立了未来机器人公司,专注于视觉无人叉车及物流无人化方案的研发。
目前,未来机器人已经研发了8大系列无人叉车、无人牵引车产品,成功突破无人装卸车、人机混场、9.4m高位存取、2.0m窄通道存取、6层以上移动式料框堆叠等深水区场景,实现大面积覆盖深水区无人化项目。
经过短短数年发展,未来机器人已崛起成为全球工业无人车辆领军企业,增势迅猛。据了解,2021年,未来机器人实现全年营收增长10倍以上。去年9月,未来机器人完成C轮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字节跳动、顺为资本、联通中金、IDG资本、联想创投和钟鼎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融资金额累计逾5亿元。
近年来,香港科创氛围越发浓厚,港府亦推出各项措施推动产学研合作,吸引了香港各大高校教师及学生们纷纷走出“象牙塔”。
华润创业副总裁李楠表示:“企业最强的就是拥有产业资源,而华润的产业遍布国内外,也涵盖各个领域,有非常强的市场经验。我们希望通过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拓展产品市场,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从而激发科研者的热情,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事实上,华润创业作为央企华润集团在香港业务的主力军,不断通过与各个业务单元的联系,去寻找科技研发的需求,并在香港寻找一些科创企业进行配对,同时亦利用华润集团现有不同的产业资源去协助香港的科创企业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
据了解,华润创业已专门设立了科技发展部,并通过与香港知名高校合作成立投资孵化平台,致力于在香港打造有影响力的科创平台。2021年中,华润创业已分别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两家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8月,华润创业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再生医学及可再生能源科技投资平台,以50:50的比例,各出资不多于1亿港元在港成立公司,打造再生医学创新中心,支持香港再生医学及再生能源领域的设施建设、科研开发、转化和产业化。
在华润创业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合作中,双方拟成立首期为1亿港元资本的科创投资平台,并以50:50的比例在亚洲领先的大学创新创业计划HKTech300中选取一批优质潜力科创企业共同投资孵化。
今年5月,华润创业与香港浸会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在合作期内,华润创业将投入高达5000万港元的资金,并提供行业需求、产业资源、管理经验等。
香港特区政府2015年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再工业化”概念。并于2018年设立了20亿港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智能生产线。
事实上,纱厂、纺织厂曾是香港工业黄金年代的标志,纺织业一度是香港风靡一时的重点产业。自1980年代起香港的工厂纷纷外迁,兴盛一时的香港制造业逐渐式微,金融业和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兴起,制造业在香港GDP占比逐渐少于1%。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字,2018年制造业的雇员人数只占总就业人口的2.4%,约有9万多人,相比之下,1990年代高峰时期制造业从业人员曾接近90万人。
香港工业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研发中心首席营运总监、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研发总经理葛明表示:“香港再工业化其实是特区政府一个重要的政策,为香港带来了新的经济动力,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多元化。这也为年轻人创造了优质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些科研的应用场景,从而形成了正循环。”
葛明透露,自2020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出了“再工业化”的资助计划,截至今年4月,共收到了36份申请,并原则上同意支持28个项目,涉及金额达1.9亿港元。获批项目涵盖范围非常广,涉及生物、医疗、食品、建筑等不同行业。
此外,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去年11月公布的《香港再工业化研究》,集中研究香港较具再工业化潜力的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绿色科技三大行业,认为香港已具备发展“再工业化”的条件,并且相信有潜力“再工业化”的企业能够掌握机遇,其中研发活动颇具前景。在受访企业中,52%企业表示有计划把生产线迁往或扩展至香港;58%企业表示有投入研发,其中16%企业表示有计划将研发迁往或扩展至香港。
据了解,香港的半导体IC封装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专家人数居全球之首,特区政府近年来正在元朗打造微电子中心。
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香港和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中心城市,在科创合作方面备受瞩目。
滬港中科公司是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评中心核心团队全职创业,提供包含药理药效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等服务的一站式研发服务平台,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公司分别在香港科技园、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三地建有独立实验室。
李明表示,滬港中科公司在香港设立总部,与其国际化发展战略十分契合,“香港与国际开发和发展是有很强的接轨作用,国内企业借助于香港的一些研究基地以及原始创新平台,在源头创新以及未来临床研究方面能够更好与国际接轨,比较高效快速的帮助研发企业在临床前研究能够更好衔接国际水平。”
然而,他坦言,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千个岗位不同的人来参与整个系统研究,“所以,对于整个工程化应用来讲,和基础研究还是有显著不同。我们在香港这几年的发展,深切感受到香港的工程师团队相比内地还是很缺乏的。”
本期编辑江佩佩实习生梅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