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打响!名校硕博生,为何扎堆小县城?
如果你是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你会选择北上广深
还是回到县城发展?
随着招聘季的到来
县城的“抢人大战”打响
不少县城为了引进人才
开出了诱人的入职待遇
但大多数的岗位
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为此
网友掀起了一番争论
硕博下基层是否“大材小用”?
“定向招聘”的模式
是否适合县城发展?
面对县城发展
学历与能力又该如何衡量?
那么
县城为何大力抢人?
又是什么吸引了名校生
回流小县城?
这到底是
“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
还是
“人才引进的正常流动”?
“抢人大战”打响
最近,浙江遂昌、广东和平这两个平常少有曝光度的县城,因为同一件事火了起来——人才引进。
一份2022年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引进人才入围体检人员名单显示,当地24个基层岗位吸引了4名博士和19名硕士,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周边名校。而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更夸张,2022年计划引进82名人才,结果引来31名博士和700多硕士争抢,一度导致面试工作延期。
遂昌、和平的情况虽然比较突出,却并非个案。放眼全国,县城一级的“抢人大战”已全面打响。
黑龙江省友谊县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20日发布的《关于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公告》称,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本次计划引进全额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53名,引进对象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35周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以下。
新疆奇台县
日前,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发布《2022年奇台县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暨“百名硕士进奇台”引才公告》称,计划引进90名研究生。引进对象为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毕业生,年龄在35岁及以下。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毕业生优先。
河南省新安县
近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发出公告称,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储备培养一批支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学历人才,经研究决定,面向社会公开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和急需紧缺本科学历人才14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才70名,急需紧缺本科学历人才70名。
公告显示,县直事业单位拟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50名、急需紧缺本科学历人才30名。教育系统拟引进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10名。卫生系统拟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10名、急需紧缺本科学历人才40名。
用“扎堆”来形容名校硕博毕业生到小县城就业可能还稍显夸张,但似乎确已成为一种趋势。
待遇诱人,县城招人很“硬核”
为了吸引这些“天之骄子”的加入,县城也使出了众多“硬核”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高薪酬待遇和福利补助。
202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石月(化名)来到浙江某二线城市工作刚刚一年,已经过上了“有车有房、吃好喝好环境好”的生活。
对于石月来说,放弃在北京、天津等地已经拿到的工作机会,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当时看来也是一个不容易的选择。好在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都让她颇为满意。
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生石月:
这里的人才补贴力度非常大,安家费、人才补贴都是真金白银地直接给,可以说我一来到这里,车、房这两个对多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压力就已经完全不用操心了。而且环境宜居,生活幸福感很高,自己工作一年,年薪已经达到了30万元起步。
正如石月所言,求贤若渴的各级政府都已将人才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从开放落户、安家补贴,到创业贷款,直接“发钱”……各地出招不断。
浙江遂昌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说颇为诱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享受45万元(一次性房票补贴30万元;生活津贴3万元/年,可享受5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75万元(一次性房票补贴50万元;生活津贴5万元/年,可享受5年)。
很多地方虽然没有遂昌县力度这么大,不过也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诚意。像江苏省阜宁县公告就显示,本硕博高层次人才到县属一档国有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税前年薪,博士研究生不低于30万元/年、硕士研究生不低于20万元/年、大学本科生不低于15万元/年,并建立正常的薪酬待遇增长机制。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其工资待遇按照事业单位相应工资标准执行。
在优厚待遇之外,稳定的编制无疑也是吸引名校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今年,受毕业生规模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疫情持续、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不确定性成为笼罩着毕业生的阴霾,他们对于安全感的诉求愈发强烈。
北京某双一流高校毕业的李林(化名),在江苏某二线城市县城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他表示,从一二线城市蔓延开的“抢人大战”其实很早就下沉到诸多县级城市。
北京某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李林:
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大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水平高,各种医疗教育服务资源也更为丰富,这是县城乃至中小城市怎么也比不了的,所以一些县城为了吸引人才,根据自身财政条件出台了给钱、给福利政策。
当下,很多基层政府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短板。所以,最近几轮招人的时候,我们这和其他不少县城都将教师、医生等技术性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引进,这在我看来是不小的进步。
为何县城开启“抢人模式”?
县城的人才引进竞争如此备受关注,跟一份文件的出台不无关系。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不仅强调了县城在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地位,更是明确“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县城发展大有可为。
文件不仅强调了县城在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地位,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像遂昌这样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文件“支持其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为了承接来自大城市的产业,这些县城必须积极延揽人才,提前做好准备,以迎接未来的爆发式增长。
另外,在基础公共品的提供上,国家也将加大对县城医疗卫生体系、教育资源的投入,以缩小与大城市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很多县城都将教师、医生作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大力引进。
是“大材小用”还是“双向选择”?
不少声音认为,名校毕业生“挤”进小县城,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资源。还有人担心,小县城将目标瞄准“双一流”、“世界一流”,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又一次学历“内卷”。
这样的声音,许多去县城工作的名校毕业生不太认同。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农学硕士徐琪琪来说,选择进入县级市体制内工作,更多是出于专业的原因。她通过了江苏省苏州市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毕业后将进入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太仓,做农业相关工作,列入事业编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农学硕士徐琪琪:
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数量很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去高校做研究。就农学专业而言,毕业生需要真正走进田野,和农民、庄稼打交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会成为生命中宝贵的积淀。
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赵雪表示,她在求职时最看重三个方面——编制、待遇、离家近,而县城的工作几乎满足了她的全部期待,是目前现状下的最佳选择。
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赵雪:
这两年因为疫情,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这样一份比较安定的工作其实已经很好了。
由此可见,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县城抢人才无疑是件好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只不过因为过去所有资源、机会都集中在大城市,才驱使人们不得不涌向北上广。
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徐飞:
我国就业增长的新空间在县域,县域是释放我国就业压力的“主场”。随着县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以及新经济、新业态的下沉发展,县域会成为新生代劳动者就业择业的新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以及报名国考过审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57万人和212.3万人。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仅50.4%选择单位就业,相比去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
不少行业受疫情的冲击影响较大,影响了招聘需求。另外,当前体制外的很多工作岗位也不稳定,可能面临降薪或裁员。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也更加追求稳定性,能有机会到事业单位、一线国企工作被认为是较好的选择。
当然,一纸就业合同的签订只是开始,名校硕博生的光环对于个体发展和对当地建设都不是长久的决定性因素。县城如何真正留住人才,毕业生又如何为当地做出实际贡献,才是热闹背后更应考虑的事情。
高素质人才很重要,但不能只看学历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硕博招生规模扩大,势必会推动更多高学历人才“下沉”县乡。从县城建设和县域发展而言,的确需要汇聚高端人才,也特别缺乏高学历人才。县乡政府在人才引进时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学历人才上,是当地虚怀若谷和求贤若渴的体现。县乡政府吸纳高学历人才,还可以形成较强的品牌引领效应,带动更多人才投身基层治理。另一方面,基层锻炼的工作经验,也会使优秀人才更接地气,为其走好未来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正确看待学历与岗位的匹配关系,以及学历下沉对于县域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影响。人才引进不应唯学历论,毕竟优秀人才未必都来自知名高校,高学历也未必等于高能力。因此,要破除门户之见和以学历论英雄,扩大人才招引的范围,实事求是地进行岗位匹配,做到选人用人的精准高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需要注意引进的人才是否跟当地的人员需求相匹配,是否能够在特定的岗位发挥特定的作用。过于看重学历本身,其实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机制。
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是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所有这些,均指向必须遏制“唯学历”“唯名校”导向。
所以,相比给钱、给福利的“抢人”做法,真正能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应该是《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的: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这需要各地认真领会、深入推进。
如果你是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你会选择北上广深
还是回到县城发展?
来源|中新网、北京青年报、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评论、《中国教育报丨马亮:借力高素质人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编辑|康轩山
主编|蒋琳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