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代表发言不能跑题”入法,背后有何深意?
该赞成的要赞成,该反对的要反对,该质询的要质询;无论分组讨论还是大会讨论,都应多建言、敢发言、善进言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老代表”周洪宇高兴地看到,自己提出的“代表发言应围绕议题”这一建议,正式写入“一法一规则”(全国人大组织法与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修正草案之中,提请大会审议。去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草案时,周洪宇提出“代表发言应围绕议题”等两个建议,均被立法机关采纳。
“一法一规则”在施行30多年后,迎来首次修改,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建议代表发言不能跑题”入法,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连任四届、履职19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观察发现,有的代表发言时“经常跑题”,有的代表发言时“汇报了半天自己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后,再简单提一二条建议。离题太远,主次颠倒”。周洪宇的意见,直指沉疴并被迅速采纳,侧面反映出一些代表履职能力不强,监督能力欠缺的问题。
↑周洪宇
199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并通过“与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权力和义务,足见责任之重,任务之艰,使命之巨。
这种责任和使命,还可以通过几个数据反映出来。全国人大代表名额近3000人,按照14亿人口来算,相当于46万人中产生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不难看到,作为全国人民的“关键少数”,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身后,都是一个体量巨大的方阵。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如何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人民?这就要求代表不但具有雷达般的灵敏嗅觉,还要具有计算机般的大脑反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下沉一线广泛搜集群众意见,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形成有价值的议案、建议和意见。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一颗“代表人民”的心,是不可能胜任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个称谓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个特殊的头衔,不是劳模一般的荣誉,不是老板一般的风光,更不是某种意义上特殊的筹码,它只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7天会期不算短,但均分给14亿人并不多,既享“权为民所赋”之名,就要行“权为民所用”之实:踏实履行审议“一府两院”报告与预算案等责任,提出有价值的议案和建议,该赞成的要赞成,该反对的要反对,该质询的要质询。无论分组讨论还是大会讨论,都应多建言、敢发言、善进言。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关键力量,他们发好声,就能唱响一曲民主政治的交响曲;他们若跑题,就容易带偏履职履责的主节奏。
可喜的是,“代表发言不能跑题”入法的建议正是在代表群体中产生,体现了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问题的自觉。有正视问题的自觉,才能发现不足、找到短板;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时代在发展,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也在完善,两部法律修改所体现出的,也正是这样浅易而深邃的道理。
跳出“两会”来看,“发言不跑题”也适用于各种场合,更有助于全社会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各方面工作更好开展。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第一关键词。“发言不跑题”所倡导的效率精神,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春天已然到来,愿人代会的议事新风如春风拂面,续写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故事”。
红星新闻评论员黄静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