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发布!4月关键数据新增1.16万亿元,背后什么信号
作者丨唐婧 编辑丨张星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前4月金融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4.0万亿元,同比增长8.7%,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2.27万亿元,同比增长7.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 从存量结构看,4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9%,同比低0.9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0.3%,同比高2.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7.7%,同比低0.4个百分点。 从增量看,2025年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6.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6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3397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85万亿元,同比多增3.58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7591亿元,同比少4095亿元。4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16万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 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环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09.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环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 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货币供应量被分为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个层次。其中,M0为流通中货币,包括个人持有的人民币现钞、数字人民币;M1包括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M2包括M1、单位和个人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年低基数效应作用下,今年4月末M2同比增速出现明显回升。分析人士表示,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避免资金沉淀空转,随后央行通过规范手工补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等手段主动“挤水分”,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被压缩,去年4月开始金融总量数据一度下行明显,M2增速也出现回落。而今年4月货币信贷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基础上,今年4月M2增速被拉高也是情理之中。 上述分析人士还称,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双向波动,没有出现去年的单边上涨整体态势,存款向理财分流的情况也明显减少,部分资金还从理财回流到存款账户,统计数据上显现为同比少减情形,对M2反而是一种正向上拉作用。具体数据来看,4月,存款减少约8700亿元,同比少减大约3万亿元,对M2增速上拉影响约1个百分点。如果还原去年低基数的特殊因素影响,4月末M2增速仍保持上月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 数据还显示,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5.7万亿元,同比增长7.2%,较上月末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增量看,前四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同比少增0.13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51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0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89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768亿元。 从居民部门看,前四个月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2466亿元、483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这或与4月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有关。2025年4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为686.02万平方米、6.12万套,同比下降12.06%和11.73%。在经历“小阳春”后,4月份房地产市场热度有所下降,全国房产经纪行业景气度指数为44.6,与3月相比下降10点。 从企业部门看,企(事)业单位短期、中长期贷款分别多增4700亿元、少增7800亿元。梁斯表示,企业短期贷款多增、中长期贷款少增或与4月份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导致企业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增大有关。 记者还从央行了解到,近年来,信贷增量的投向明显改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也趋于优化。从企业和居民角度看,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贷款占比相应由37%降至32%。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也与买房投资等更趋理性有关。 分企业类型看,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由31%升至38%,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由69%降至62%。这一方面是因为普惠小微贷款发力明显,助企惠民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与近些年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大企业融资更趋多元化有关。 从行业投向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并着重从供给侧发力,强化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重点服务消费行业的金融支持,相关行业的贷款占比明显上升。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制造业占比由5.1%升至9.3%,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11.2%,而传统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则由15.9%降至13%。 分析人士表示,信贷结构演变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同时也发挥着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目前我国贷款余额已超过265万亿元,每一个百分点的存量结构优化作用都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从存量角度观察,更能反映结构优化的效果和趋势。 还有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宏观政策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金融政策的重点是支持高品质消费品供给,需求端的消费贷款成本已不是影响因素。 央行近期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从金融支持消费情况看,传统信贷依赖度较高,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占比偏低,信贷产品适配性不足,需要构建与消费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具体举措方面,一是探索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二是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消费的指导性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消费金融服务,着重从供给侧发力;三是围绕重点场景、重大战略和重点人群优化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四是增强消费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能力,推动消费领域可证券化资产范围适度扩容等。 有专家认为,当前促消费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需求端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财政、就业和社保政策在这方面能够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供给端关键是要增加高质量消费品的供给,这方面需要产业政策做好规划、财政政策加强激励引导,金融政策提供配合支持。 本期编辑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