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即吾年③丨硬核年俗撞上互联网:上联“哈哈哈哈哈”下联“嘻嘻嘻嘻嘻”?
即便是传统年俗,也会被注入互联网精神,或是被互联网重新评估与定义,从而面貌突变,变得轻松与调侃。
“你上次给我写的福,我扫出来一个万能福!”
这是前两天一个朋友发来的信息,因为会写书法,过年的时候我就爱给人写几张福字送去。没想到朋友拿到了,不急着贴,先拿支付宝扫个福。扫出个万能福,这个福字也堪称一举两得、物超所值了。
这个事倒挺像一个缩影,我们很多“硬核年俗”,存在感渐渐地让位于“线上集五福”之类的互联网年俗了。尤其是今年,就地过年的人很多,很多人留在大城市,放鞭炮估计是不太可能了。再加上疫情防控,可能逛庙会之类的聚集活动也要少多了。线上的年俗,今年呈现越加主流的趋势。
比如支付宝今年的扫五福,虽然是个老活动了,难度也降低很多,但今年可以手写,不少人依然有滋有味地集福;微信也推出了定制红包封面的功能,不少人拿表情包、自拍照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在直播间许愿,在昵称旁边加个“福”字,各种小功能都相继出现。至于哪里能放鞭炮、哪里有庙会、年货买点啥之类的问题,似乎在舆论上淡化了不少。
其实几年前这种现象就开始出现,摇红包、扫五福之类的活动都曾风靡一时。只不过今年特殊的形势,让“年味”集中于互联网上了。以前是只有满大街的灯笼、彩灯,现在则多了屏幕里到处闪烁的红字、图标,提醒我们过年了。
想起年前和家里小辈亲戚见面,我问他过年想要什么,我买给他。他说他要一个游戏里的新年皮肤。想想也是有趣,我小时候回答这个问题,一定是衣服鞋子。现在的小朋友,思考模式已经互联网化了。
等他们长大,他们所谓的年味是什么呢?游戏里的装备、皮肤?电商平台的各种活动?摇红包、抢红包的社交游戏?无论如何,很难想象他们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第一反应是放鞭炮了。互联网,或许真的可以重塑我们的文化景观。
当然,这不意味着传统年俗一定会萎缩,贴对联、写福字、烫头发、大扫除之类的硬核年俗,估计依然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毕竟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之前参加单位集体写春联的活动,来求春联的年轻人之多,也有点超乎我想象。
有意思的是,我写的最多一幅联居然是“哈哈哈哈哈”和“嘻嘻嘻嘻嘻”,横批“笑口常开”。从格律来讲,这根本就不是对联,不过是互联网上的段子。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在乎,他们愿意大摇大摆地贴在门上。可见,即便是传统年俗,也会被注入互联网精神,或是被互联网重新评估与定义,从而面貌突变,变得轻松与调侃。
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春节的形态,本来就会被大众文化动态塑造。就像我们现在每年要看春晚,但第一届春晚始于1983年,这个年俗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今天会默认春晚是春节必须有的一个环节,也很难说以后线上集五福、手机抢红包,会不会成为默认年年必须有的新年俗。
对待年俗我们可以放松心态,没必要在“硬核年俗”和“线上年俗”中二选一,也没必要一定要分出个价值高低。说白了,春节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无论何种方式,只要参与的人感到开心愉悦,这就是有价值的年俗,就会让我们对春节满是期待。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易之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