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之下,农村义务教育何去何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查看详情】,其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责任范围,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诸多禁止性规定。
一夜之间,“双减”政策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讨论。
01
减轻学生负担,动真格了
“双减”政策被称为最严监管令,从各个维度提出了严格要求。
对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出了明确要求:
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对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学校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对校外培训行为严格规范: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从学校、培训机构、社会等多个层面,下达了一条条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体现出政府对义务教育减负的决心。
02
“双减”政策背后的农村教育焦虑
“双减”政策的推出,是为了阻断目前教育行业普遍的焦虑化:校外补课、上辅导班、超前学习等不正常现象已经成为常态。
说到教育焦虑,大家脑海中闪现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城里孩子被排的满满的课表,和他们大大的书包,“鸡娃”也好像只是城市孩子。但其实,现在的农村娃也早已不是80、90后小时候的状态,那种放学之后玩泥巴的场景只是一种过时的想象。
事实上,教育焦虑蔓延的大环境下,农村娃也未能幸免。现在的农村家长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奉下,非常愿意也非常舍得对孩子的教育投资。
在县城买房,不能让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自己可以到村里上班,但孩子必须到城里上学”,这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家长们的共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分享到了政策的红利,也很有获得感。但大家一旦成为孩子父母,就开始纷纷搬家到城里。如果到中学还不进城,这家的父母往往会被视作没能力、不负责任。
寒暑假进城补习,忙碌的“第三学期”。早些年农村孩子假期有的也会补课,一般就在自己村子里开的辅导班上,主要是因为父母务工无暇照管孩子,起到托管的作用。但现在却是村里的孩子到镇里补课,镇里的去县里,县里的赶到市里。有的孩子每天花1个多小时车程独自往返于县城和村里;有的家长当起全职司机,负责每天接送;有的父母干脆租个房子,到城里短暂定居。
在孩子教育上烧钱投入,不只是城市的专利。
03
“双减”之后,农村义务教育怎么办?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负担,遏制“剧场效应”的蔓延和恶化,扭转短视化、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但要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农村孩子学足学好,尤其值得重视起来。
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人数占比近2/3。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在校生1.54亿人,其中城市在校生5770.9万人(小学3964.1万人,初中1806.8万人),农村在校生9629.1万人(小学6597.1万人,初中3020.3万人)。从数据上来看,要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农村是绕不开的大头。
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水平本身较弱。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间教师素质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是突出短板,乡村学校依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亟待增加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如何保障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课题
需要从整体框架上优化教育布局
将财政、设备和教师等资源
向农村学校倾斜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
推进城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编辑|孙丽敏
主编丨蒋琳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