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协常委徐永明:推动新能源结构调整,可打造热管理新能源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今日(1月17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蓉开幕。“双碳”,是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徐永明关注的方向。在他看来,碳排放指标可能会替代石油成为新的国际货币锚定物。而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将会形成万亿级产业市场规模,这将是四川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围绕热管理、地热资源、核能开发,以及乡村振兴四大领域,徐永明建议加快推动四川新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目前,热管理领域具有上千亿的市场规模,并在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他提到,在5G通信光模块的精准温控、基站温控节能、核心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热管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聚焦热管理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徐永明建议,四川可以引进并整合高校及企业人才与技术资源,自主研发,以国产替代进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同时,以四川大学侨联专家工作站为依托,通过四川相关政策、资金等人才配套服务,建成“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热管理新能源材料技术创新基地,使之成为全国热管理新能源材料领域研发与应用开发的引领者,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准热管理创新平台。
在地热资源利用上,徐永明表示,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具备因地制宜发展地热发电技术综合性利用的天然优势。他认为,通过地热发电综合性技术的开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为山区、高原地区等环境资源脆弱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同时也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极具地域特色、发展潜力的技术。为此,他建议,四川可利用四川大学、四川地质勘探研究院、东方汽轮机等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在技术、人才、产业领域提前规划布局,打造有特色的国内地热发电产业集群。
“围绕核能开发,四川具备产业和人才优势。”徐永明建议四川引进并整合核动力研究院、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就近优势资源,围绕核能(裂变能、聚变能等)积极布局并错位规划,发展核能新材料产业并提供配套资金、政策支持,打造核能配套材料的产业基地,在国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也是徐永明的建议内容之一。他提到,实施低碳乡村振兴既是“双碳”要求,也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要求。四川可与地方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共建农业“双碳”示范园区,利用政策、科技资源和地方农业科技园区产学研体系优势,进行农业“双碳”的路径探索。比如,利用四川大学侨联专家工作站的平台优势,在四川省农业厅、发改委及经信委等部门支持下,通过科技专项方式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突破制约农业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逐步实现低碳乡村振兴。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