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者窘境:草,总有更绿的一处丨21读书

时间 • 2025-08-05 03:11:31
自己
资源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21君:全美各个地方的房主往往都会费尽心力地让自家的草坪保持绿意,即使身处的地方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这是为什么?因为与领居的攀比,使“草坪绿不绿”成为了反映家庭富裕程度的指标。

在追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怪圈,受到其他人拥有或者渴望拥有的某些东西的影响,索性自己也去追求这些东西。但是,“草,总有更绿的一处”,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相应地,追逐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负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追逐的对象越来越不切实际。

本文内容综合自斯科特·索南沙因的《延展》一书

配图来源丨《社交网络》

编辑丨阿巷;实习生杰怡

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资源或金钱。但索南沙因的这本充满惊奇与乐趣的书却教导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这样,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创造力、参与感和满足感。

——丹尼尔·平克

(《驱动力》作者)

题记

“你手中的筹码远比你想象的多”

为何有些人或组织拥有的资源甚少却能取得成功,而有些人或组织手握那么多资源却会失败?为何我们会陷入不断追逐我们没有的东西的陷阱?如何才能利用我们已有的东西,创建一个更加成功的组织,打造一番有价值的事业,获得充实的人生?

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获得更多”是成功的关键,个人想要更多的财富,公司想要更多的资源,国家追求富国强军——多就代表成功。斯科特在《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一书中,将这样的人称为“追逐者”,他们信奉一条准则,即“拥有更多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殊不知,追逐者已经陷入不可持续的“正反馈游戏”而无法自拔,盲目地接受他人所认为的有效资源,总是觉得自己不具备成功的条件。

下面我们将从“上行社会比较”、“功能固着”和“盲目积累、资源浪费”三个方面,谈谈追逐心态的因果始末。

“上行社会比较”:

让人总是觉得两手空空

《每日邮报》的记者为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获奖选手拍照时,他们发现许多获奖选手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众多项目的参赛者在获得银牌后并未感到喜悦,而是一脸阴郁、失望,甚至在竭力忍住伤心的泪水。

对于这个发现,西北大学研究员维多利亚·麦维琪及其同事并不感到惊讶。他们研究了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转播的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的影像资料,捕捉了运动员在竞赛结束和在颁奖台领奖时的面部表情。随后,研究小组让不了解此次奥运会比赛结果的20名大学生观看录像带,并让他们对每个参赛选手在竞赛结束和站在颁奖台上时的面部表情从1~10进行打分,1分代表极度痛苦,10分代表极度喜悦。

研究发现,尽管客观上来讲铜牌获得者在比赛中的表现并不如银牌获得者,但和银牌获得者相比,铜牌获得者的表现更接近于极度喜悦。为了对这一发现做出解释,研究人员又找出了NBC在赛后对奖牌获得者进行采访的录像资料。然后,他们分别让10名大学生根据采访判断各个运动员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是更倾向于“至少我做到了……”的心理,还是更倾向于“我差点儿就赢了,但是……”的心理。“至少我做到了……”这种表达强调的是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我差点儿就赢了,但是……”强调的是自己没有获得的成就。学生们还要判断各个运动员是更倾向于与表现更差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还是更倾向于与表现更好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或者根本没有和其他运动员进行比较。

和铜牌获得者相比,银牌获得者更多地关注自己没有取得的成就(获得金牌)。他们也更倾向于与金牌获得者比较,并表现出嫉妒,以及对自己能力的相对不足耿耿于怀。相反,铜牌获得者虽然比银牌获得者排名靠后,但他们更关注自己确实取得的成就(赢得了一枚奖牌)。

人们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银牌获得者表现出来的令人惊讶的负面情绪,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的文章中找到。1954年,费斯汀格提出,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倾向。他指出,我们无法在与人隔绝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评价。相反,我们必须参照他人,才能更好地对我们所在乎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感知,比如财富、智力、地位等。能彰显我们身份的可视化标志是我们可以直接衡量的东西,如汽车的价格、办公室的建筑面积、项目预算的大小、草坪是否绿意盎然,甚至奥林匹克奖牌的颜色。如果大多数办公室都在120平方英尺左右,那么150平方英尺的办公室就是十分宽敞的;如果大多数办公室是180平方英尺,那么150平方英尺就会显得太小。一个东西越是好测量,它就越容易被拿来比较。人的这种相互比较的行为就叫作上行社会比较。

尽管这种向成就更大的人看齐的做法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但如果只关注他人的资源分配,强调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而总是感觉自己拥有的不够多,这种上行社会比较的行为就会产生危害。或许,在得知其他小组的预算比我们更多之前,我们对自己小组的预算是十分满意的。或许,在得知同事的工资涨了8%之前,自己的工资涨了6%也能让我们非常高兴。上行社会比较使我们永远在和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进行比较,这会让我们不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看不到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也能做出许多成就。

上行社会比较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我们过得怎么样。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才少不了它的影子,人们也很难避免这种倾向。但是,这种比较把我们的自我认知与周围的人绑定在了一起。它也让我们忘记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过上有意义的、更幸福的生活?

毫无疑问,拥有资源十分重要,没有优秀的职工、技术、知识、设备等,很难做到某些事并把它做好。但如果我们总是四处张望,盯着别人手里拥有的东西,就必然会受到干扰,无法做到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而且总认为自己两手空空,这种感觉也十分糟糕。

“功能固着”:

导致忘了工具箱中有什么

小时候,我经常看电视剧《百战天龙》。这是一部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主人公安格斯·马盖先是一名秘密特工,他可以只用一把小刀、一卷胶布或者随手找到的常见家什解决一切问题(还能拯救生命)。在缺少专门工具的情况下,马克(他的朋友们都这样叫他)总能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以绝妙聪明的办法解决看似无法破解的难题。马克曾用回形针阻止过炸弹爆炸,曾借助机油将毛玻璃变成透视窗。他用的不是动作片中的英雄常用的那套策略,而是利用科学,把日常生活用品变成各种可以灵活使用的工具,从而打败坏人,抓住罪犯。

当面临许多人认为的困境,比如工具有限时,马克总是会把关注点放在充分发掘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上。而信奉追逐的人则会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由于迷信拥有更多的资源就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他们认为资源的用途都是有限的,所以不得不尽可能地追逐更多的资源。当遇到障碍,无法获取新资源时——毕竟,他们很可能无法再获得更高的头衔,再搬到一间更大的办公室,或者无法为推进项目再多雇一个人——他们的项目和目标就要被暂时搁置了。

追逐者之所以无法做到像马克那样发掘资源的价值,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遵循着传统观念,认为每种资源的具体用途是固定不变的:回形针就是用来固定纸的,竞争对手就是会对自己的业务产生威胁的人,地图就是提供精确方向的东西。而对于马克这样信奉物尽其用的人,一种资源可以呈现出许多非常规的用途:回形针可以用来缝合伤口,竞争对手的视角可以用于优化企业的产品供应,即便是一张错误的地图也可以用来引导我们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椅子只是用来坐的,钉钉子必须要用锤子,是追逐型人的惯性思维。他们善于用“工程设计法”处理问题,开始工程之前,首先要为行为者找到合适的工具。为了应对各种挑战,追逐者会努力获取尽可能多的工具,哪怕这些工具不会被马上用到。渐渐地,他们的工具箱变得越来越大,最后,自己也想不起来里面都装了些什么。

而那些善于发掘并利用已有资源潜能的人,更加崇尚“临时巧用法”,他们会尝试以标新立异的方法来利用手头上的有限的东西。信奉的准则是“更好地利用资源=获得更好的结果”。

强迫自己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东西,会让人变得更加沉着冷静,不会患得患失,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制约因素时,尝试延展比获取资源更重要。

与生俱来的

“盲目积累、资源浪费”

在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请被试者通过主动按键收听一段噪声的方式获取巧克力,虽然前提是巧克力只能在实验时间中吃完,大家依然尽可能多地积累了远超自己食量的巧克力。与之类似,互联网公司对资源,尤其是资金和工程师,有着似乎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它们的经营模式遵循的就是追逐的原则。

Pets.com(一家在线宠物商城)是21世纪初互联网热潮的典型代表,运营第一年,在广告上就投入了奖金1200万美元,最终,该公司挥霍了近3亿美元的各项投资,在仅仅268天的时间里,从一个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以每股11美元上市的巨头一落千丈,以每股22美分的最终价格收盘。与之类似,硅谷的很多创业公司以看似永无止境的资源供给为支撑,在繁荣增长时期不计任何代价,尽可能地迅速扩张。它们给过度劳累的员工提供从按摩服务到桌面足球等一系列福利,只要资源一直不间断地涌入,公司和员工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直到资源不再涌入,已经习惯于依赖资源的公司就陷入了困境,只能挣扎着应变求生。

懂得并充分利用延展的公司处境则完全不同,快扣公司(Fastenal)创始人鲍勃·科尔林被列为美国最节俭的CEO,他不会为员工提供出差餐补,因为他认为人本来就是要吃饭的——这项政策并不会节省多少钱,却在很大程度上向员工灌输了避免浪费的理念。虽然这些政策对习惯拿福利的员工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改变,但公司运营得很好,完成盈利目标和成本控制目标时,员工的薪水也水涨船高。科尔林创造了避免过度浪费的企业文化,教会员工用很少的资源做出更多的成果,同时也留出了充足的资金用于投资企业项目和犒赏员工。

人类从资源匮乏的过去走到今天,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天然地想要追求“更多”。基因中的追逐属性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对资源不够用的担忧和焦虑,追求更大更好的房子、车子,囤积物品,以及认为公司时时刻刻都需要更多投资,这些都是物质匮乏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烙印。

破解追逐魔咒,避免陷入“追逐者窘境”的方式,只有打破思维范式,学习享受局限,练习思维“延展”。

赠书福利

今天,我们依然倾向于认为自己需要首先获得更多的东西,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依然会忽视手中已有的丰富资源。

本书作者斯科特·索南沙因,是美国莱斯大学管理学亨利·加德纳·西蒙兹讲席教授。10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对待资源的态度和使用资源的方法,如何让某些组织和个人变得更加成功。

本书将援引作者十多年来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教你如何做到延展,即精打细算,物尽其用。本书将和大家分享一种强大的思维方式和一套技巧,帮助大家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获得成功的事业和满意的生活。当你学会拥抱并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资源,发掘它被忽略的价值时,你将开启无限可能性的大门,取得自己从未敢想的成就。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作者:【美】斯科特·索南沙因

译者:仝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点赞数前3名(点赞数需不少于50)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三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明晚的夜读中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所以点赞前3的截止时间是8月6日20:00左右哟~注: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

21君

小伙伴们,根据作者的描述,你们觉得自己是“追逐者”还是“延展者”呢?这种追逐心态会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影响到你吗?谈谈你的看法吧~